首页 -- >> 青秀H5-- >> H5前沿

干货|数据时代如何当记者?

发布时间:2016-09-18 11:27 来源:镝次元数据传媒实验室 作者:镝次元

2、开放时代的新闻:协作创作,通过工具、透过数据

    这一切与开放数据程度的跟进相辅相成,也得益与技术的发展。开放时代里,故事的讲述正在以更加多样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开源开放的发展,离不开对互联网精神的拥抱,也得益于开放数据的发展。这一切,对于媒体的创作也好,或说行业发展也好,都是带来完全不同的变化。”开放数据中国创始人高丰认为。

  大量的现成工具降低了创作门槛,或者说技术门槛。诸如数字化叙事工具Pageflow之类的开源应用,能帮助你通过点击,快速地创作出一个美观、流畅的数字化故事板。

  像百度的Echart、Taleau一类的产品,本身也是在降低技术门槛。如果你不想学习晦涩的编程,这样的工具能够帮助你很快速地呈现数据。而像Datawrapper,Raw一类的工具更是进一步降低了门槛,连一行代码都不用写。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同形式的新闻,也出现了具有强烈媒体属性的科技公司,他们都在从不同角度切入新闻的生产中来。

  例如数据就是其中之一。现在已经有不少互联网公司都会媒体合作,免费提供数据,发现数据故事,用于新闻的制作,例如天眼查。

  2015年12月, “郭广昌”事件中,有数据爱好者用天眼查把复兴产业地图的轮廓在很短的时间里给呈现出来,吸引了不少媒体的眼球。这也是天眼查第一次在媒体领域的曝光。

    2016年5月份,各类社交网站被一位名为“魏则西”的青年刷屏,将莆田系民营医院推上风口浪尖,这让不少人纷纷猜测,莆田系是做什么的?

  根据天眼查数据,控制该医院的四大家族,其不仅掌握了中国的民营医院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其版图还涉及到地产界、金融界,背后的财富一目了然。

  做出相关的企业关联图谱,这在以往,其实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搜集和梳理,天眼查一键就能呈现企业关联图谱。“天眼查提供的是关系发现功能和关系求解功能。所有的对于“关系”的解读和运用是基于人的专业知识。”天眼查媒体负责人崔梦玲表示。数据与企业相关,与人更相关。

  滴滴出行一端联系着3亿的乘客,一端联系着1500万的司机,平台里面每天收集到90亿次的定位数据,正因为其数据与“出行”相关,其正在被接入更多场景,发现更多的社会问题(收购优步中国前数据)。

  “北京这种大城市,有很多外地就医的人,他们都来自哪些城市的人,哪些公司的员工加班会更严重一些,在北京房价上涨的很快,很多人连燕郊的房子都买不起了,在北京周边还有哪些房子升值空间更大,这些问题都是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也都是我们想知道但是不知道的问题,我们不断通过滴滴数据的挖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滴滴出行媒体研究院首席数据分析师王占伟表示。

  在他看来,任何一家企业的数据,都是垂直的,真正的数据新闻一定是多元结构的整合,大家把自己拥有的优势的数据整合在一起,去阐述这个新闻,让公众可以从多视觉、立体的了解事情的真相,数据+X,一个是对于多元并购数据的理解和期望。与此同时,新闻形式正在被更多地创造。

  例如地图在新闻的应用。

    “地图本身是发生、出现、陪伴在生活当中的,每时每刻都会在我们身边,是大家都会利用的工具或者手段。在新闻的领域,从很早很早开始,地图新闻就已经在传媒界和新闻界广泛的利用和使用。”捷泰天域副总经理陈欣认为。

  2010年《卫报》在7月23号刊登的伊拉克战争的日志,将所有战争发生的死亡的地点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在中间这一片的区域,给人的视觉造成了非常强烈的冲击感,而这种冲击感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通过文字或者数字对一场战争的描述。

  “就靠这样的新闻,以及整个全球社会的舆论,推动了英国最终做出撤出驻伊拉克军队的决定。”陈欣说。对于室内地图来说也是一样的,例如西红门荟聚获评最大地下停车场,每到周末,排队络绎不绝,在夏天都到那里消暑,有什么特色吸引大家到那个地方,从而形成了亚洲最大的地下停车场?通过地图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这样的信息。

  陈欣表示,我们会尽可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无论是在APP,还是在数据这个层面,或者是提供基于技术层面的服务。

  “和大家一起挖掘出更多新闻的亮点,创新出更多新的视角,让老百姓更感兴趣,更愿意,用更直观的方法接受新闻的世界,以及身边所发生的事情。”陈欣说。

3、数据盛景与媒体迷思

    “所有强大的工具都有其黑暗面,不管什么工具都一样。任何能够真正改变世界的事物,能够把世界变糟,这是一体的两面。” 纪录片《The Human Face of Big Data》曾开宗明义指出。

  数据也是一样,试想如果我们每个人的数据都被公开,数据被任意地交换和使用,任何一个商家都知道你的生活习惯,生活一世,点滴痕迹都被记录和追踪下来,是不是也很可怕?

    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申琦举例指出,2012年12月23日,美国隶属于纽约州白原市(White plains)的地方媒体Journal news在其纸媒和官网上发表的一篇名为《隔壁的持枪者:你所不知道的家附近的武器?》(The gun owner next the door:What you don’t know about the weapons in your neighborhood)的数据新闻。

  之所以报道这个话题,是因为12月14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敦镇桑迪·胡克小学发生了一起致28人(包括20名儿童)死亡的校园枪击案。

  康涅狄格州紧邻纽约州,发生如此重大的枪击事件,自然引起地方公众和媒体的关注。Journal news的记者运用从官方获得的数据,通过交互地理信息图展示了美国纽约市北Westchester、Rockland和Putnam三郊县33614名合法持枪者的名字与住址,以警醒公众注意枪支使用的安全。

  然而,报道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和《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的批评,认为侵犯了持枪者的个人信息隐私安全,甚至有可能影响地方治安。

  持枪者认为,通过这张地图,不法分子可以轻易找到他们,趁其不在家时偷走枪支去作恶,报道效果适得其反。

  也有公众认为,不法分子也许会按图索骥专门侵犯那些没有枪支保护的家庭。政府认为,这样大范围公布持枪者信息,有可能导致当地居民恐慌,迫使人们移居到没有枪支的地方生活。

  该报道的记者和编辑也很困惑,根据自由信息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1967)使用的是公开数据源,为什么不可以报道?新闻言论自由和隐私保护之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在数据新闻报道当中,我们有没有必要这么全面、细致的使用,甚至挖掘个人信息,这样做合理性与合法性在哪里?”申琦提出疑问。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事无不可对人言”,“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长期以来对隐私不但不够重视,而且还比较避讳,总认为它是不光彩的事情。现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被频繁利用再组合的情况下,一旦媒体需要使用个人信息进行报道,该怎么做?

  “在数据新闻报道当中,我们依然需要考虑两个原则,即“公共利益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同时尽可能使用公开的多种类数据源,并且多方核实数据;尽可能使用无差别的一般个人信息,回避敏感个人信息;尽量避免组合、关联、呈现可识别的个人信息。”申琦指出。

  而除却对于隐私的拷问,事实上,对于数据的错误使用,现在已是常见之事。统计是我们追求真相的手段,也是一种有局限的调查手段。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涂涛则表达了对于这场数据盛景的媒体迷思。

  涂涛认为,除了理性,应该还有一些感性的东西,数据挖掘为技,还需要有人文表述为术。尊重数据,比如做新闻的过程当中,可能要发掘真正的数据,但也应该看到有的数据我们是不能用的,因为涉及到别人的隐私。同时也会提到你会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某些数据,这样才叫尊重数据。

  “不反对数据,它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讲述数据的方法,也不要忘记新闻表述的初心,用人文的关怀去应用好数据新闻。”涂涛说。

【责任编辑:王晓蓉】
你可能还喜欢看
热点新闻更多>>
图片阅读更多>>